跳到主要內容區塊

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中心

分類清單

緣起與沿革

  海洋大學自2006年教育部開始推動「發展國際一流大學及頂尖研究中心」計畫及「邁向頂尖大學」計畫時,便獲得通過並設立校內一級單位「水產生物科技頂尖研究中心」,以共同發展水產生物科技及海洋相關領域之學術研究為目的,從本校具有特色之優勢研究領域為基礎,整合各系所表現優異之師資及研究人員,並結合校外與國外優秀學者。依據不同任務與發展目標,頂尖研究中心經過了四個階段的演變,第一階段為2006年8月成立後至2010年1月「水產生物科技頂尖研究中心」,此階段主要工作為設立核心實驗室平台,建立優質研究環境,致力重點研究領域基礎研究,厚植學術實力,打造國際一流之水產生物科技研究重鎮。第二階段於2010年1月,為求未來發展更具特色,持續加強水產生物科技及海洋科學兩項領域之整合,修改中心名稱為「海洋生物科技及環境生態中心」,此階段中心研究重點擴大到海洋生態與環境科學,加強特色研究群體之形成。第三階段於2013年1月改為「海洋中心」,將研究重點加入海洋工程、海洋文教及產經法政,期許海洋中心帶動本校在海洋科學及水產科技、海洋文教及產經法政、海洋工程及前瞻科技等三大領域的發展。2018年1月本校獲得教育部高等教育深耕計畫第二部分特色領域研究中心計畫補助兩個特色研究中心「海洋中心」和「海洋工程科技中心」,海洋中心回歸專注海洋生物科學和生態的研究,逐步達成海洋大學成為卓越教學與特色研究兼具之世界級海洋頂尖大學。
  目前,海洋中心整合校內外資源,建構推動海洋生物科技研究領域所需之軟硬體設施,進而籌組跨領域研究團隊,推動主題計畫「全球變遷下海洋的調適與因應」,主要研究議題有四項,分別為:「海洋環境與生態」、「海洋生物多樣性與資源管理保育」、「海洋生物生理與調適及演化」及「海水養殖創新科技與永續海洋」。研究領域是屬跨領域,以海洋科學與水產生物科技為核心,包括分子生物、細胞生物、海洋化學、海洋生物多樣性、海洋生物個體、海洋環境生態、海洋資源、海洋族群動態、系統演化等層次。離海洋大學不遠的宜蘭縣龜山島,有世界難得的海底熱泉生態,本中心特別以龜山島熱泉生物作為極端環境研究模式,串連本中心的四個研究議題,藉由瞭解極端環境下的海洋生物,如何因應與適應環境的快速變化,及海洋酸化對海洋生物及海洋生態系的衝擊,研究成果可幫助經濟性水產養殖物種適應目前加劇的氣候變化,藉以協助本校達成卓越教學與特色研究世界級「海洋頂尖大學」的願景。海洋大學在海洋科技領域(Oceanography, Marine and Freshwater Biology, Fisheries)論文成果已居全國第一名,並在東海的海洋生態、淺海熱泉極端環境生態、甲殼類生物多樣性、硬骨魚類及珊瑚生殖生理學等的研究領域具國際重要地位。海洋中心亦延攬有不少國際級講座大師,包括廖一久院士、教育部玉山學者法國國家科學研究院Dr. Sylvie Dufour等。
  海洋中心在本校生命科學院館內建置有核心儀器室,具有50多部基礎與貴重儀器,總經費超過1.4億元。海洋中心亦管理在校內濱海地區新近落成的海洋生物培育館,總樓地板面積452坪,就近抽取天然海水,提供海洋生物、水產科技等相關研究與產學及海洋教育推廣之用,並納入「臺灣藻類資源應用研發中心」大力推動藻類的產學研究發展。另外亦與新北市政府合作進駐新北市貢寮海洋資源復育園區,設立「水生生物研究暨保育中心」(484坪),發展種苗繁殖、藻類養殖、海洋生物研究與保育及教育。